培养礼仪专业人才 促进礼仪文明发展
网站
首页
资讯
资讯  | 政策
通知  | 培训
礼仪
商务  | 服务
政务  | 社交
素质
素质  | 能力
技能  | 职业
修养
道德  | 文化
行为  | 形象
形象
品味  | 款式
材质  | 场合
教育
开班  | 感言
交流  | 各地
师资
师资  | 专家
礼仪  | 项目
服务
培训  | 参训
表格  | 报名
咨询
联系  | 关于
免责  | 在线
通知公告: ·实用书写等级考试报名启动 ·礼赢商运 共创未来---全国第二期商务礼仪讲师孵化营(成都站)圆满结业 ·全国礼仪师资班(成都特训班)成功举办! ·全国第96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第95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快速通道:  专家委员证书查询
快速搜索
礼仪 当前位置: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政务礼仪 >>
社交礼仪
民族礼仪
军事礼仪
宗教礼仪
宾礼(接待/展示)
 
 

  政务礼仪  ■

国际交往中出席宴会的礼仪

来源:  作者:  


介绍:在国际交往中,宴会是常见的社交活动。作为现代人,我们有必要对出席宴会的礼仪有所了解。宴会通常指的是一种正式而且隆重的宾主在一起用餐的集会。根据礼仪规范,宴会应被视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交活动形式。   

  在国际交往中,宴会是常见的社交活动。作为现代人,我们有必要对出席宴会的礼仪有所了解。宴会通常指的是一种正式而且隆重的宾主在一起用餐的集会。根据礼仪规范,宴会应被视为一种高层次的社交活动形式。

  以宴会的形式款待客人就涉及到吃的话题。在“衣、食、住、行、访、谈、送”中吃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宴请外国友人的时候或者是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般讲所谓的“五M公则”。

  第一个M,是费用问题。

  国际交往要强调节俭,要强调务实,要强调宴请的少而精,反对铺张浪费,没有必要大吃大喝。说实话,人家不是到你这儿混饭的,大吃大喝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少而精、干净卫生、上档次就足够的。必要的时候,到我们职工食堂吃个工作套餐也可以的。

  第二个M,是菜单。

  菜单就是讲菜肴的安排内容。你要请外国客人吃饭的话,在地方的选择你要动动脑筋。吃什么?这个时候需要表达。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不善于表达,他会问你,你爱吃点什么,你喜欢吃什么,这个海鲜行不行?不要这样问,有经验的人其实要问,你不能吃什么,这是比较重要的。我爱吃什么,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你说,最重要的是我不爱吃的东西你不要给我,民族禁忌、宗教禁忌尤其不可触犯,这个事你不了解就麻烦了。

  我们以西方人为例,他们一般不吃什么?首先不吃动物内脏,什么肝尖、腰花、卤煮大肠,你上一道他就晕了,他们不吃中餐动物内脏,当然西餐的你也不会做,法式鹅肝你会吗?第二不吃动物的头和脚。我国宴请客人都是全鸡全鱼,那头对着谁都有讲究的,但外国人不行,那鱼眼睛瞪着,鸡嘴张着,“恐怖主义”,破坏食欲,你吃过肯德基凤爪吗?第三不吃淡水鱼。他们比较喜欢吃海鱼,而且是煎炸的。他们认为淡水鱼土腥味重、刺多,所以你要让他不爽,还有个小办法,给他吃清蒸鲫鱼,土腥味少,但是刺多,基本上可以扎坏他,他抗不住。接着他们不吃的东西还有什么?不喜欢吃无鳞无鳍的鱼,就是蛇、鳝、白鳝、黄鳝、鳅、泥鳅、鲶,这几种他们不吃。再者,不吃宠物,猫和狗绝对不吃,在他们来看,狗是人类的一员,是人类的朋友,怎么能吃朋友呢?所以你要注意这个。

  说实话,宴请外国客人吃的东西有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解决,要少而精,要对象化。我经常请他们吃饭,一般的西方人不怎么特别喜欢吃中餐,这跟我们中国人吃西餐,尝尝可以坚决吃下去是不行的是一个道理。偶尔一试可以,人家跟你说好吃,那是跟你客气,别当真。但是有些东西你还是可以跟他沟通,我一般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吃饭,二十块钱就可以搞定。我知道他们爱吃什么,比如糖拌西红柿绝对可以。他们比较喜欢吃这个,糖拌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半生不熟的。你要觉得这个玩艺不上档次,那么就炸春卷,他们喜欢吃面食,爱吃带馅的面食,并且喜欢煎炸,这三者炸春卷全包括,当然你不要说炸春卷,他们听不懂,我把它包装为chinese派,一下就沟通了呀。你要觉得chinese派不大过瘾,还有个更省事的,陕西的肉夹馍,烧饼切开,把肉馅剁碎了,夹进去,chinese汉堡。接下来他们吃的菜也比较简单,你给他们吃炒土豆丝他一般都欢迎,他们爱吃土豆但一般都是煎炸没有炒,京酱肉丝、咕老肉、糖醋鱼等,这种酸酸的、甜甜的、粘粘的都可以,不过肉丝你要注意,最好弄大点,最好肉丝改肉片,因为外国人吃牛排长大,肉丝越细,刀功也好,但他们找不着,肉在哪里,肉在哪里?他抗议。那么外国人的习惯喜欢吃点饭后甜品,其实对付甜品更容易。我一般给他们上烤白薯,我告知chinese布丁。最后我如果不上chinese布丁,给他吃点元宵之类,把它炸了,不要煮,煮的太烫他们不喜欢,外国人通常不喜欢滚烫的东西,爱吃冰冷的东西。炸了的元宵给他,他没吃过这个元宵就琢磨,馅是怎么放进去的,没缝。说白了,宴请外国客人是吃文化、吃特色。

  第三个M,是环境。实际上宴请客人从高层次来讲,是讲一个档次,是讲一个环境。前一段曾经流行吃忆苦思甜家常菜,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我注意过谁去吃,大概是我这种年龄的人,四五十岁,盘腿坐在土炕上,背后挂着大豆、高粱,“忆往昔峥嵘岁月愁”。吃着熬小鱼、贴饼子,其实忘了吃东西,心里回想那往昔的时光,往往念及过去的小芳,忆苦思甜去了。所以这是有一个环境比较的问题,讲特色、讲环境。

 第四个M,是音乐。高档的宴请,强调音乐伴宴,当然这个音乐你要注意了,有国家差异,你最好选择交往对象民族音乐,交往对象个人偏好的那种乐曲,而且应该若有若无,环境优雅情况下的妙曼的音乐,不要给他放进行曲,不要给他放迪厅的音乐,那还不练倒立呀?音乐有讲究。

  最后一个M,是举止。这部分我放到下面讲。

  作为国际人,我们除了以宴会的形式款待客人之外,也经常会有机会应邀出席别人为我们举办的宴会。其实,不论去吃中餐还是去吃西餐,也不论宴会的具体形式是庄严隆重还是轻松随意,我们都应当牢记:此刻自己是置身于一种社交场合而不是在自己的家中与家人一道用餐。出国在外或前去出席外方宴会时尤须切记此点。在宴会上勿忘严于律已才是我方所应取的正确态度。

  首先,是餐前的表现。

  所谓餐前的表现,在此泛指赴宴者在接到邀请后直至用餐前一切与宴会相关的所作所为。注意自己餐前的一切表现,努力使之文明礼貌、大方得体,是宴会礼仪的一项重要要求。对下述各点,我们务必予以注意。

  第一,应邀赴宴。

  依照惯例,正式的宴会应以请柬邀约客人。在一般情况下请柬至少应当提前十天以上到达客人手上,以便对方提前进行安排。

  如果宴会是专门为某些特定对象而举行的,例如,洗尘宴会、庆贺宴会、生日宴会、饯行宴会等,则主人在确定宴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与邀请对象时,需要与对方进行友好协商,并且在原则上应讲究“主随客便”。假如不征求对方意见便自作主张地先把请柬寄给了对方的“对头”,即便想要充当双方之间的“和事佬”也不会有谁领情。

  接到邀请自己赴宴的请柬后,通常不论能否出席都应当尽快确定下来并应尽早向主人通报。在正式的宴会上,主人需要为全体出席者排定桌次与位次。若届时有人临时缺席使座位空置、酒菜浪费,对主人则是极不尊重的。

  一旦通知主人决定赴宴,此后便不宜再作变动。反反复复,或是告之以“定不下来,到时候再说”都是不礼貌的。

  同一切正式约会一样,事先告诉主人自己决定赴宴,到时候却又炮制各种借口缺席,会让主人十分寒心。绝对不要再说什么“临时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办”。出席宴会,会见主人,谁能说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要是再讲自己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那就等于告知主人他的盛情邀请并不重要。

  假如真的不能如约赴宴,也务必要早日告诉主人,并为此诚心诚意地进行道歉。如果临时不能出席的话,亦须尽快告诉主人。事后,还应当“负荆请罪”,登门向主人亲口道歉。

  主人在邀请客人出席宴会时,如果在请柬上或口头上通知了一些具体要求,诸如是否携带配偶、要不要穿礼服、应当何时到场等,客人均应予以遵守。

  规模盛大的宴会,尤其是西餐宴会,往往都约请客人夫妇一同参加。假定客人的配偶不在本地或是尚未成婚应当提前告知主人。如果有必要进行应酬,请自己的子女、兄妹或秘书一同出席宴会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提前征得主人的同意。

  比较正式的宴会,特别是举行于晚间的盛大宴会,对出席者的服饰大都有所规定。如果要求赴宴者穿礼服,通常男士应着黑色或其他深色的西装、中山装套装,女士则应穿旗袍、唐装或者其他应时、应景的高雅、端庄的裙式服装。尽管这么穿与国际上公认的礼服式样还有一定的不同,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也不算为过。

  在普通的宴会上,对着装可能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便如此,赴宴者也绝不可对维护自我形象一事掉以轻心。赴宴时的着装切勿过于随便。在此种场合穿着T恤配牛仔裤、跨栏背心配西式短裤、宽松式上衣配健美裤等,在风格上显得过于散漫、休闲都是不合时宜的。

  在请柬上,对举行宴会的具体地点与时间多有明确的通知。若发现无此项内容,需要打电话事先了解一下,免得到时出现差错。

  第二,抵达现场。

  一般认为宴会出席者抵达宴会现场的时间早晚是与对主人和其他出席者的尊重与否密不可分的。从总体上讲,出席宴会既不宜晚到也不宜早到。晚到会让人久等,早到则会令主人因准备未妥而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具体而言,出席宴会的主宾应正点到场。稍晚一点的话,至多也不要超过五分钟。其他的宴会出席者,如出席宴会作陪者等,按照礼仪规范不应当晚于主宾到场。通常,这些人应提前一两分钟或正点入场。

  应邀赴宴时,不一定非要给主人带去礼品。如果是出席规模盛大、人数众多的宴会,则更没有必要这样去做。要是参加亲友举办的小型宴会,例如,家宴、生日宴会,则可以为主人预备上一份小礼品。此时此刻,既拿得出手又能让主人开心笑纳的礼品,当首推鲜花。除此之外,带上一瓶好一些的酒也会大受欢迎。只是应当强调,即使空手前往也不要携带糖果、点心、水果、饮料、罐头或者自己家中所用不完的物品去充当赴宴的礼品。

  到达宴会现场后,应首先前往专设的衣帽间去存放自己的外套、帽子与皮包。在衣帽间脱下外套时,男士有义务协助自己的配偶或其他与自己一起入场的女士。有时,当贵宾脱外套时,男主人还会亲自动手予以协助。碰上此种情况,被协助者应表现得落落大方,同时还应向协助者表示自己的感谢。

  走出衣帽间后,宴会的出席者按照惯例应当主动去向主人问候,并感谢对方的邀请。如果男女主人同时在场,不要忘却“女士优先”,即应当首先问候女主人,随后问候男主人。若主人当时正与主宾寒暄或正忙得焦头烂额,则对其的问候与感谢可以稍后进行。

  主人或接待人员没有邀请或引导来宾入席时,切勿擅自提前闯入宴会厅。可以在宴会厅门外不远处静候,在主人指定之处集合,或是在休息厅内稍事休息。

  当主人邀请大家入席时,绝不可争先恐后、一拥而上。依照宴会礼仪,首先入席的应当是主人夫妇与主宾夫妇。在此之后,其他人方可按照由尊及卑的先后顺序井然有序地依次入席。

  第三,依次就座。

  不论西式宴会还是中式宴会,桌次与位次的排列摆放都非常讲究。通常,在每张餐桌上居中都摆放着桌次牌。在每个人的座次前方还摆有写着姓名的位次牌。这些细节大都会在请柬上注明。入席的时候一定要“客随主便”,既不要到处乱坐,不要随便提议与他人换桌或换座,更不要在此问题上小题大做。

  在宴会上入座时,应从自己行进方向的左侧就座。拉动座椅时,应同时使用双手,并轻挪轻放。不要一手拎起或举起座椅让周围的人担惊受怕,也不要把桌椅搞得响声大作。

  与他人一同就座时,应先请同桌的女士、长者、职位高者或嘉宾落座。必要的时候还须主动协助他们拉出座椅协助其就座。

  坐下时,椅面不要距离餐桌过近或过远。一般认为,二者之间保持20厘米左右的间隔最好。坐姿要端庄而稳重,不要仰在椅背上“歇息”,不宜双手托腮左顾右盼、双臂支在餐桌上“研究”饭菜、双腿在餐桌下面动来动去或是双脚到处乱踩、乱蹬。此外,在进餐之前既不要挪动餐桌上的一切器具,也不要猜测或向周围的人“咨询”:“今天将会品尝什么?”

  如果现场设有衣帽间,就不要将自己的大衣、帽子、皮包带入宴会厅。如果没有衣帽间也不能将自己带入宴会厅的东西乱放。不能把它们放在桌上、地上或窗台上。

  除上述餐前礼仪之外,我们在赴宴时还有以下三个细节需要注意:

  其一,在用餐期间不宜随便走动、东游西逛或是去找熟人打招呼。

  其二,在宴会举行期间,如无要事不能退席,否则就会被当成是向主人表示抗议。需要中途退场,应在离去之前向主人进行解释并为此而道歉。

  其三,在用餐之后不要急于退席。只有当主人与主宾离开之后才可以告退。在退场时应向主人再表谢意。来不及当面讲则可在事后电话或写信专门致谢。如果参加的是家宴,则在餐后至少应停留一刻钟以上,再与主人交谈片刻。此时若马上就走,等于向主人表明自己是专门“为吃而来”的。

  其次,是席间的禁忌。

  美国的开国元勋汉弥尔顿曾指出:除了律法明文禁止的之外,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若将他的这句话修改成“除了不合乎礼仪规范的举止之外,人们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自在地品尝美味佳肴”,则恐怕也是正确的。

  宴会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社交应酬,因而我方人员在宴会上的一切举止谈吐都应当做到端庄、文雅、得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一些不良举止加以禁止。如果能够在席间牢记下列“有所不为”,就不会出现大的闪失。

 第一,戒响声大作。

  在餐桌上吃食物、喝饮料时,一定要入口少,并慢慢地享用。这样就不会发出过大的声音。若吃得忘乎所以、响声大作,自己可能觉得有滋有味,其实却是既不雅观又会影响他人的食欲。欧美国家的人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因为他们有个不大好的说法,说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猪的基本特征。

  第二,戒当众剔牙。

  在餐桌上虽然备有牙签,但却不一定非要使用不可。即使要用,也不宜当众“公演”整个过程。咧开嘴在其中捅来捅去,甚至以筷子或手指替代牙签放入嘴里连抠带扒,都是令人作呕的做法。万一需要剔牙时,应以一只手或餐巾挡在嘴前作为屏障遮挡。对剔出来的东西应当悄悄进行处理,切不可当众“观赏”,甚至再次入口,或是随手一弹。牙签用毕即应立即取出,不要对其“恋恋不舍”,长时间将它噙在嘴里。

  第三,戒乱吐废物。

  在餐桌上,遇到不宜下咽之物时,应以一只手或餐巾掩口将它轻轻吐在另一只手所拿的勺子或叉子上,然后再将其放入自己面前的食盘上端,待侍者取走。不要把它吐在手上或以手去口中直接拿取。尤其是不能把它随口吐在餐桌上进行陈列展示或是悄然吐在地上。随口吐废物、唾液飞溅都是极其败坏他人胃口的举动。

  第四,戒入口食物过多。

  用餐时,惟有细嚼慢咽吃相才能好看。一次入口的食物过多,致使自己腮帮子鼓涨、眼珠子直瞪,不仅自己难受也会令他人担心。吃食物、用饮料时,一次不要取得太多,入口时尤其应当适量,应以不妨碍咀嚼、下咽为宜。毕竟用餐不是攻取敌人的阵地,并不讲究时不我待,所以大可不必狼吞虎咽,每次“鲸吞”过量。

  第五,戒“满脸开花”。

  在用餐过程中,吃完一口或喝完一口之后,特别是预备与身边的“邻居”寒暄时,务必要用纸巾或餐巾先揩干净嘴角。若吃得大汗淋漓,则应随时用餐巾把汗擦干。如果吃得顺口流汤、嘴角带渣、一脸油汗,则是很不雅观的。

  第六,戒咳嗽、打喷嚏、吐痰。

  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吐痰,是一种极不自尊、极不自爱的表现。它不仅不卫生,有可能污染环境、传播病菌,而且还有悖于社会公德,并破坏人们的食欲,令人极其厌恶。

  第七,戒当众吸烟。

  虽然并没有明文禁止,但在宴会上还是不宜吸烟的。在用餐时不吸烟,既是对在座的不吸烟者表示尊重也是为了净化空气、有利健康,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用餐。

  第八,戒宽衣解带。

  有的人在宴会上吃到开心时,往往喜欢脱去外衣、拽下领带、放松腰带、撸起袖子、敞开领口、挽起裤管、脱下皮鞋,以便减少束缚、通风透气。这种“土匪下山”的系列做法都有损于自我形象,其中的个别做法还会失敬于人。

  第九,戒当众整理发型或补妆。

  整理发型或补妆,应于餐前或餐后在化妆间、休息厅或洗手间内进行。让这一过程当众曝光,会让人觉得浅薄,而且还妨碍他人。在补妆时,他人是不便用餐的。当自己整理发型时,倘若发屑飞扬、发丝乱舞,则会令人极度反感。

  第十,戒口含食物与人交谈。

  在餐桌上与周围之人交谈时,声音宜小不宜大。此时,不应口含食物边吃边说。嘴里有东西时,说话不仅难以让人听清楚,而且搞不好还会有其中的一些“残余”“突围”出来。原则上,食物进口后不准再吐出来,因此吃东西应当一次一小口。注意到了此点,遇到有人找自己说话,就可以迅速将其下咽,再去与人应酬。当然,当别人口含食物时,有教养的人也是不该找对方进行畅谈的。

  第十一,戒替人布菜。

  在用餐时,爱吃什么与想吃多少,讲究的是大家自己照顾自己。主人只要在口头上对来宾相劝即可,千万不要热情过了头、越俎代庖,动不动就下手替别人布菜。你不知道他爱不爱吃,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虫子,你夹了他就得吃,这有强迫服务之嫌。那样做不仅会让人勉为其难,而且还会造成餐具使用上的不卫生。你知道使用的筷子干净不干净,你一再夹菜,就是整死他。给他八筷子不等于罚他八口唾沫吗?

  第十二,戒对他人不断劝酒。

  在饮酒时,经常有个别人口头上对人友好,讲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点”,其实他这样做主要是想拿别人寻开心,想把别人灌醉了令其出丑。你可以讲,我们为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为两个单位的合作来干杯,他爱喝不喝,不要强迫服务。我们尤其不允许几位男士联手对外方人士或某位陌生的小姐“群起而攻之”。

  第十三,戒饮酒时找人划拳。

  某些国人有一大嗜好,饮酒时要是不找几个人猜拳行令便觉得喝不下去。在亲朋好友聚餐时这样做或许还能使人自娱自乐,但在正式的宴会上饮酒划拳、大吼大叫、起哄争吵,往往就会破坏宴会的气氛。

  第十四,戒直接下手去取该用餐具所取用的菜肴。

  不论吃中餐还是吃西餐,绝大多数菜肴均应用餐具取用。在一般情况下,切不可直接下手“攫取”。遇上某些没有吃过的菜肴不知道该如何去取,不妨耐心等待一会儿,首先“静观”别人是怎么操作的然后再“照此办理”。

  第十五,戒站起身来取菜。

  在有些大型宴会上,每张餐桌都很大,菜肴也很多。想取用自己够不到的菜肴时,可以请侍者或周围的人帮忙,对他们只要道一声谢就可以了。此时千万不要起身超越“万水千山”去夹菜,更不要离开自己的座位直接走过去取用。

  第十六,戒对食物挑三拣四。

  在取用公用的餐盘内所盛放的食物之前,首先要看准目标,随后再“一次到位”,又快又准地把它取过来。不论取用什么东西,只要自己的餐具夹住了就不准再放回去。在公用的餐盘里,对食物切不可翻来翻去、挑肥拣瘦、反复“推敲”。自己已经碰过的食物别人怎么吃呢?

  第十七,戒餐具铿锵作响。

  使用餐具时,应当小心谨慎、轻拿轻放,不要使其彼此之间无故“交战”,或是在接触碗、盘、碟时叮当乱响。在吃西餐使用刀叉切菜时,两肘应夹在腰部两侧,以控制动作的大小。若甩开膀子大干,既会让身边的人“挨打”,又会制造难听的噪音。

  第十八,戒以餐具指点他人。

  在与人交谈时,非但不宜吃东西,而且手中的餐具同时也应当放下来。准确地讲,是应当先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盘上。筷子应当并排竖放,勺子应当平躺,刀叉则应当呈“八”字形摆放。不要把它们摆在公用的菜盘上或是让它们“立正”于自己的碗、盘之中。切勿一面与人高谈阔论,一面将餐具挥来舞去。用餐具直接指着交谈对象“指教”别人,则更不允许。

  第十九,戒乱用餐具。

  各种各样的餐具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使用方法,在宴会上使用它们时应当遵守成规。例如:使用筷子是为了夹取食物,而不可以挑起食物;勺子只宜取用汤或流质食物,而不宜用其舀菜;使用刀叉讲究左叉右刀,应首先以叉按住食物再以刀将其自左而右地切割成小块;单独用叉子时,则需用右手拿着它,等等。如果用筷子吃西餐,用刀子取食豌豆,必定会贻笑大方。

  第二十,戒“品味”餐具。

  在宴会上,餐具只能用以取用食物。它们本身无滋无味,所以切勿当众将其抿来抿去、连舔带咬,或是长时间地含在嘴里。此类做法不但令人作呕也是很不卫生的。

  第二十一,戒同人抢菜。

  在取用食物时,不要不讲顺序、与人争抢。在他人尚未取好时,不要急于下手。如果与他人“一同到场”,应退让一步,示意对方先取。必须谨记,在取菜时完全没有必要在餐桌上抢来抢去。

  第二十二,戒端着碗、盘用餐。

  在宴会上用餐时,应当正襟危坐,以筷子、刀叉或勺子将食物送入口中,端起碗、盘吃饭和喝汤的做法是不允许的。除此之外,也不宜低下头趴在餐桌上去俯就食物。

  第二十三,戒捡食掉出来的食物。

  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掉到桌上、椅子上、衣服上或地面上的任何食物,都不可捡起来再吃。此外,掉到餐桌上、椅子上或地面上的餐具,尤其是西餐餐具亦不得捡起来再用。这时坐在自己两侧或对面的或许是一位异性,因此当自己低下头去桌子下面拾东西时,很可能会让对方“担惊受怕”。如果还需要使用餐具,只需叫侍者换一副上来就可以了。

  第二十四,戒一边行走一边吃喝。

  除非是参加准许边吃边走的酒会或冷餐会,否则我们按固定的位次就座时,不允许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走来走去。

  第二十五,戒乱吹、乱搅汤或饮料。

  在餐桌上,有时会为用餐者提供热汤、热菜、热咖啡。若嫌其太烫,则可稍等片刻或用勺子搅动一下。万万不可用口去吹、用勺子乱搅,不可用两只碗、两只杯子将其折来折去。除喝汤应以勺子舀食外,对茶或咖啡是不准用勺子舀起来咂摸滋味的。

  第二十六,戒双手乱动、乱放。

  在餐桌旁坐定之后,应当把双手放在餐桌边缘或者放在大腿上。切不可将其支在餐桌上、端在胸前、抱在脑后、插在口袋里,或是随意扶在他人所坐的椅背上。那样做不仅不礼貌而且还很不雅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与他人一同用餐时,千万不要对他人或饭菜指点不已,既不要掩口而笑或与人低语,也不要用手搔痒痒、摸鼻子、抓耳朵、搓泥巴,或者双手在餐桌底下动来动去。在用餐时,以手玩弄餐具也是不应该的举动。

  第二十七,戒在别人致祝酒辞时表现得迫不及待。

  当宾主在宴会开始之初先后致祝酒辞时,应目视发言者,以示认真聆听其讲话,此时如果做出与旁人聊天、闭目养神、埋头干自己的事等心不在焉的举动,都会失敬于人。只有在宾主致完祝酒辞、宣布开宴后才可开始进餐。

  第二十八,戒不搭理任何人。

  既然宴会是一种社交形式,那么赴宴者在有必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就不应该一言不发、麻木不仁。在许多宴会上,主人往往把身份、地位相似的人安排坐在一起。有时,还会有意将不相识者组织在一块儿,以便大家相互结识。对这样一个好机会,主动放弃实在可惜。在适当的时候,不妨主动找人攀谈几句。有人找自己攀谈时,亦应予以友好合作。当他人对自己表示友好,如敬酒之时,应起身示敬。但在宴会上话不可太多太滥或喋喋不休。在谈话对象的选择上,切勿一味地关注于异性,而“目无”同性。

  第二十九,戒大谈特谈令人“浮想联翩”的事物。

  用餐时所谈论的具体内容,应当愉快、健康、有趣。此时凡让人难以“消化”的内容,尤其是倒人胃口的内容,绝对不要提及。例如,不宜谈论死亡、疾病、凶杀、令人厌恶的动物,或在感官上让人恶心的东西。想去洗手间的话,切勿公然告之众人,也不要约人同去。确实需要告诉周围的人时,不妨告知对方自己“出去有点事情”或是“去打一个电话”。

  第三十,戒非议席上的饭菜。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任何宴会上,都难免众口难调。遇上自己不喜欢的菜肴不用即可,千万不要告之主人。当主人征求意见时,应当对饭菜好话多讲、不足莫提。对饭菜“品头论足”,喟叹其“今不如昔”,甚至说此处饭菜做得不及某处都会使主人难堪。

 

 


合作机构
济南培训中心 安徽司仪管理中心 成都培训中心 草石轩实用书写 佛山培训中心 南宁形象培训中心 宿迁培训中心 南京培训中心 长春培训中心
昆明培训中心 浙江管理中心 徐州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培训中心 汕头培训中心 岳阳培训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师资培训博客 师资培训微博 中国文明网 新华网 凤凰网 素质网
 
版权所有: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alsc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3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