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礼仪专业人才 促进礼仪文明发展
网站
首页
资讯
资讯  | 政策
通知  | 培训
礼仪
商务  | 服务
政务  | 社交
素质
素质  | 能力
技能  | 职业
修养
道德  | 文化
行为  | 形象
形象
品味  | 款式
材质  | 场合
教育
开班  | 感言
交流  | 各地
师资
师资  | 专家
礼仪  | 项目
服务
培训  | 参训
表格  | 报名
咨询
联系  | 关于
免责  | 在线
通知公告: ·实用书写等级考试报名启动 ·礼赢商运 共创未来---全国第二期商务礼仪讲师孵化营(成都站)圆满结业 ·全国礼仪师资班(成都特训班)成功举办! ·全国第96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第95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快速通道:  专家委员证书查询
快速搜索
礼仪 当前位置: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政务礼仪
社交礼仪
民族礼仪
军事礼仪
宗教礼仪 >>
宾礼(接待/展示)
 
 

  宗教礼仪  ■

僧侣食宿:寺院饮食变化传统饮食

来源:  作者:  


藏传佛教喇嘛与汉传佛教和尚在居住、饮食和服饰方面有许多差异,这主要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习俗及宗教制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内地和尚从寺院住持、方丈到沙弥都住于寺院僧舍,无私人住宅。他们入寺受戒后除身上的法衣、手中的佛经和僧钵外一无所有。共同进餐,食素不食荤。服饰主要有法衣,有三衣、五衣之分。用布条缝制的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等;袈裟,多穿金襕衣,即用金缕织成的袈裟;百衲衣,用破碎布片缝制成的衲衣;常衣,为了御寒光穿法衣、袈裟不行,另加缁衣、禅袍、方袍等常服,尚青、黄、赤、黑几色。

佛教自传入雪域后,除山南的桑耶寺和拉萨的大小昭寺外,在广袤的雪域有大量的帐蓬寺院,即用牛毛织成的褐片缝制成的帐幕,有大有小,做经堂、佛堂用。小的可容纳几十人到百人,大的可容纳几百僧人诵经做佛事。僧人住自己的小牛毛帐蓬。已出现了僧侣私人住宅,形成以私人为单位的居住形式。这类帐蓬寺院解放后在牧区依然存在,不过大多已形成相当建筑规模的佛寺了。藏传佛教寺院中从寺主、活佛、僧官到一般僧人都有自己的私宅。形成私人住宅建筑群。

塔尔寺活佛院藏语称“嘎尔哇”,有一进两院的、一进三院、四院的,也有一进六、七院的。建筑面积大且十分壮观豪华。内设佛堂、经堂、寝室、僧舍、会客室、办公室、大小伙房、库房、杂用房、柴草房、马厩,现还有小车房等。活佛府邸的建筑规模不仅要看其经济势力,而且要看活佛佛位的高低。规定不同身份地位的活佛修建不同档次的府邸。活佛府邸及其财产属于这个活佛系统所有,由这个系统的历辈活佛相沿继承。或扩大,或缩小,或献给寺院,皆由活佛自己决定,他人无权干预。一般寺僧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僧舍院,为北方四合院格局布置,木结构,土墙或砖墙,草泥屋面。建筑规模一般比较小,多依山就势而建。庭院收拾干净、整齐、美观、院心设花坛,种植花卉,树木。屋内设小佛堂或佛龛。居室中做有烧炕,炕上放置小方桌或小条桌,铺有藏毯,为典型的藏家布局风格。修建、维修僧舍,购置家具用品、生活用品都由僧人自己负担。僧人年过半百,要从嫡系亲属中找一个小孩来寺出家当完德(小僧人),主要是由他来继承家产。如果老年僧人无依无靠,由寺院赡养,养老送终。他留下的僧舍家产由寺院收回,已故僧人俗家的亲属无权继承或出售,要是年迈僧人生活不能自理,由一位俗家侄子、外甥,远方亲友抚养。寿终后,抚养者只能继承一半财产,一半仍归寺院所有。有的苦行僧当他的佛学修持程度达到一定的造诣时,对于家产和名誉也就无所谓了。他常住深山密林的岩洞中一心修法,不再聚积财物兴建家业,塔尔寺的格嘉·却吉坚参就是这样的一位活佛。塔尔寺也有一部分无私人住宅的僧人,多来自外州县等,找一个房舍比较宽余的合适僧家,长期或短期寄居。房屋维修费用由寄居僧人自理。1992至1996年,在塔尔寺大型维修过程中,阿嘉·洛桑图旦活佛与寺管会协商看起来,将大吉哇外院一周修建成两层藏式楼房,准备做僧人养老院用。以解决无依无靠老年僧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塔尔寺僧人的饮食生活,由于受蒙古、藏民族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糌粑、酥油、曲拉、牛羊肉为主,放一点曲拉(奶渣)、几片酥油,倒上奶茶或青茯茶,一面吹,一边先喝茶,等曲拉泡软后,上面放上糌粑、白糖等用手拌匀后捏成团即可食用。糌粑的另一种做法是:将酥油、曲拉、蕨麻(学名人参果)、面粉、白糖掺和后做成块状,似城市食品厂里做的蛋糕,藏族称为“辛”。食用时在碗内放上一块,用热茶化开加上炒面拌和即可。吃手抓羊内时,将一整块一整块牛肉或羊肉下锅,倒上冷水煮熟,不能煮少量过于烂熟,稍带一点血红,味美鲜嫩。吃时一手拿肉、一手用刀割食,故称手抓牛羊肉。藏式蒸笼肉包子,塔尔寺除艺术“三绝”外,肉包子又是该寺僧人的“一绝”,俗称“阿卡包子”。“阿卡”,是青海方言中对僧人的敬称。阿卡做的这种包子的形状为齿边三角形或圆形,馅儿为羊肉或牛肉,皮簿馅大,汤满油多,美味可口,别具风味。寺院常用阿卡包子招待尊贵的客人。青海的藏、蒙古、土、汉民族都喜欢吃这种包子,有人曾说吃阿卡包子上瘾了,吃一次好久难忘。八宝米饭,是用大米、蕨麻、红枣、酥油等混合做成,煮熟后盛到碗里,上面撒上白糖即食。寺院大灶房中滚芒加、煮头巴就是做的这种米饭。还有粉汤、熬饭、大烩茶等。僧宴上也一般分六道菜,依次为:奶茶或豆玛、蕨麻米饭、阿卡包子、手抓羊肉、大烩菜、酥奶六道。

塔尔寺僧人多来自寺属六部族。今青海湟中、平安两县农业区,受青海农民饮食文化的影响,也常做面条、面片、拉面等西北地方饮食。蒸馍(馒头、花卷、月饼)、油炸果、油饼、嘉娄玛等汉藏皆食用的饮食。随着食品种类的增多,寺院饮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传统的饮食仍然保留。

寺院僧人很讲究饮食卫生,所用灶具、餐具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餐具一般专用,不混用。寺佃跟藏族、蒙古族一样也喜用绘制有龙、八瑞祥的瓷碗,平时称“龙碗”、“八宝”碗。对用桦木结瘤旋制的木碗、银包木碗视若珍宝。在大经堂的早诵集会上,如有芒加(斋茶),他们将自己心爱的木碗或八宝碗揣在怀中备用。牧区藏族也有随身携带碗的习惯,他们串帐蓬时,主人家要斟茶,他便从怀中取出自己的碗递上。餐具专用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风尚。但并非提倡每个人都随身带一个碗。寺院至今喜欢用方木盘、圆木盘、木制糌粑盒、酥油盒。糌粑酥油盒多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制作精致,盖上和边上绘有彩色吉祥图案,且食用方便,是餐桌上的常用食品盒。

格鲁派戒律对僧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明确规定。严禁吸食烟酒,如发现有喝酒吸烟者,被视为违犯戒律,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不论在什么地方就餐,都要先念一段戒律中有关饮食的经文,然后方可进食。即是在与许多俗人一起进餐,也口默默念诵。

        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报,为众生发愿,之后方可进食,成为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准则。这里也有个别“济公”式的人物,常以“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头”的口头禅为自己作辩护。久而久之,活佛和僧众也不以为怪为然。


合作机构
济南培训中心 安徽司仪管理中心 成都培训中心 草石轩实用书写 佛山培训中心 南宁形象培训中心 宿迁培训中心 南京培训中心 长春培训中心
昆明培训中心 浙江管理中心 徐州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培训中心 汕头培训中心 岳阳培训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师资培训博客 师资培训微博 中国文明网 新华网 凤凰网 素质网
 
版权所有: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alsc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3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